十大配资平台 三国六位陷阵猛将:东吴自割脚筋的名将姓氏很怪,很多人都不熟悉_张辽_曹操_刘备仍
在吕布麾下的八健将中,虽然张辽广为人知,但其他的战将似乎都显得不那么耀眼。除了臧霸略有些名气外,其余的侯成、魏续、宋宪、成廉、郝萌、曹性等人,则如同昙花一现,快速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,甚至连高顺——吕布的陷阵营统领十大配资平台,也没有像他们一样获得更广泛的关注。
要严格说,高顺与吕布、公孙瓒一样,其实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“三国名将”。他们活跃的年代,刘备仍在东奔西走,孙权还没有完全接班,魏、蜀、吴这三个势力也尚未显现出真正的格局。三国鼎立的真正开始,应该追溯到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,但那个时候,大家还没意识到所谓的魏蜀吴三国,也无法看到刘备、刘禅与诸葛亮自称“蜀”国。那个时期,刘备仍是“汉帝汉相”,而曹操则依然是魏王,未曾加冕为帝。
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才是真正的大汉丞相,实际上,这个问题非常复杂,无法简单判断。但若从三国正史中来看,必须提及的是六位真正的“陷阵名将”,其中高顺显然不在其中。如果高顺能在白门楼上被曹操招揽,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三国第一陷阵名将,而这一评价也不会受到太多争议。
展开剩余79%若从建安十三年这个节点评选三国的陷阵名将,其实并不太方便,因此我们可以放宽标准:只要在为曹操、刘备、孙权打过仗并且曾经先登陷阵的,都可以算作陷阵名将。根据这一标准,六位真正的陷阵名将显得较为显著。
高顺不被列入三国陷阵名将,但他的“战友”张辽则被评为其中之一。张辽与高顺不同,他不仅聪明,而且在历史与演义中均有所表现。在演义中,张辽大骂曹操,刘备与关羽一再求情,曹操迅速翻脸,立刻称赞并赦免张辽。但根据正史,张辽非常理智地意识到吕布挡不住曹操的攻势,于是率部投降——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典版的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中,张辽是毫不拘束、自己走上白门楼的,而高顺和陈宫则被武士押解着前往。
张辽带兵投降,这符合汉朝的军功制度:投降带兵数可折算为斩敌的数量,进而获得封侯的机会。张辽的部队至少超过千人,因此曹操以天子的名义,封他为中郎将并赐爵关内侯。然而,关羽在徐州被围困并投降后,虽然同样立下赫赫战功,却未能获得封侯,只被封为偏将军——关羽的汉寿亭侯封号是在他斩杀颜良后获得的。
张辽被封为“中郎将”,也由此成为三国志中第一个被称为陷阵名将的人物。那场战斗便是著名的合肥之战,张辽带领自己的部队冲锋陷阵,数十名敌将被他斩杀,震惊了孙权。孙权在看到张辽单枪匹马冲阵时大惊失色,自己甚至不得不爬上高台自保,这一历史片段的确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桥段。
在同一篇传记中,我们还可以看到曹魏五子良将中其他两位陷阵名将:乐进和于禁。他们也都曾被曹操任命为“陷阵都尉”,也就是陷阵的名将。
有些读者或许会质疑,五子良将的排名为什么张辽排在前?根据《三国志》的记录,五子良将的顺序是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于禁的“假节钺”封号也并不比张辽和乐进晚,张辽早在建安十四年便被封为假节钺,而乐进则是在建安十九年。
其实,“假节钺”的职务更多反映了一个人的任务重要性,而非官职高低。曹操的假节钺授予是为了表彰其特殊战功和重大的任务,完成之后还需归还。因此,这个职务并不完全代表战功的多寡或官职的高低。
在五子良将中,张辽和乐进均有先登陷阵的记载,而于禁也有类似的事迹。在《三国志》中,他与张辽、乐进、张郃、徐晃等名将并列为“魏武之良将”。即便如此,曹魏五子良将中,张辽的封号和战功更为突出,食邑也比乐进和于禁更多。
另有一位曹操手下的将领典韦,也被认为是一位出色的陷阵名将。典韦的名声来源于兴平二年(195年)曹操与吕布的濮阳之战。在这场战斗中,典韦充当先锋,冲锋陷阵,充分展现了他的勇猛与战斗力。
然而,除了曹魏的四位陷阵名将,刘备和孙权麾下也有自己的陷阵名将。例如,刘备麾下的黄忠就曾有“先登陷阵”的事迹。黄忠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,名声大噪,成为刘备麾下少数几位有先登陷阵记录的大将之一。
除了黄忠,刘备手下的关羽和张飞,虽然勇猛,但他们的战功大多是在为曹操效力时获得的,算不上刘备的陷阵名将。而庞德虽然勇冠一时,但在曹操麾下的表现较为有限,不能算作真正的陷阵名将。
在东吴,唯一可以算作陷阵名将的是左将军留赞。他的英勇事迹也是在战场上拼杀而得名。留赞年少时因伤未能参加战斗,但他自割筋肉,顽强恢复,最终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卓越,成为东吴唯一一位被记载的陷阵名将。
总结来说十大配资平台,三国时期真正的陷阵名将,曹魏的四位、刘备的黄忠、东吴的留赞等,都以“先登陷阵”作为他们英勇的标志。他们的勇猛和果敢,成就了他们在三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。至于谁才是最勇猛的陷阵名将,答案可能因人而异,值得细细探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